移居桃花源:中国文化菁英清迈访谈录(十) 中国影响力日渐壮大 中泰文化交流与争议并存

移居桃花源:中国文化菁英清迈访谈录(十) 中国影响力日渐壮大 中泰文化交流与争议并存

作家野夫谈清迈的亲中社团。

在清迈,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清迈大学作为泰国顶尖学府之一,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包括设有孔子学院和多个亲中社团组织。然而,当地华人透露,有中方背景人士在清迈搜集移居泰国的中国人信息,其中不少人与官方有关联。这一系列现象反映了中泰两国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

  • 移居桃花源系列专题

近年中国在泰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以及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今年4月完成的《泰国》2023年版内容显示,2022年中泰贸易总额达到1350亿美元,中国连续第10年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泰投资12.7亿美元,成为泰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在其背后,伴随着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

清迈有亲中社团 清迈大学有孔子学院

旅居清迈的独立作家野夫告诉本台,清迈有不少中国人社团:“清迈大学是泰国排名前三的大学,它的国际排名大概跟中国人民大学一个级别,那么清迈大学也会有孔子学院,至于中国官方在泰国的布置情况除开领事馆大使馆,他还有侨联的很多组织,商会的很多组织,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不是很了解这一块的情况。”

2014年3月30日,中国游客在泰国清迈大学正门前合影。(美联社)

2014年3月30日,中国游客在泰国清迈大学正门前合影。(美联社)



野夫说,不少中国人到清迈居住。在前面的老华人就是当年国军遗留下来的人群散落在近100个村子内,许多人已经入籍泰国。疫情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带着自己的子女到清迈读中学,另有一些数字游民,就是只要背着个电脑,可以到全世界任何地方生活。清迈也就成了中国数字游民扎堆的一个主要的社区。他们大约20几岁到40岁。

另一方面,中国各大学广招外国留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泰国留学生回国后,在中国公司工作的现象日益普遍。清迈一旅游车司机潘先生对本台透露,中国在泰国大量投资,同时招揽泰国年轻人到中国读大学,还提供每一个月3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使得许多泰国家长打算把孩子送到中国上学。他说:“念过大学,在中国毕业回来,给中国老板打工,有一些直接就 有中国老板来投资,用他们的名字投资开工厂,现在还有人抗议。”

潘先生说,随着中国在泰国投资加大,许多留学生都在给中国企业打工:“基本上都是为中国老板打工,除非了有一些他们自己出去考,上课当老师就在学校里面就教书,就当上那个公务员了,就像那个海关啊,海关这些人,很多人,现在你一考海关大部分都是外国留学回来的。”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清迈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帐。(RFA)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清迈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帐。(RFA)

据中国媒体报道,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北京办事处主任婉塔娜·塔丹带今年4月表示,“截至今年2月,我们已收到来自中国的近100个投资申请项目。我们希望今年接收到更多的来自中国的项目和投资,继续保持泰国第一大外商投资来源国地位。”

有中国留学经历的泰国人很容易考上公务员

潘先生说,除了英语,懂中文更容易当公务员:“要会两种语言,因为他要会两种语言,中文跟英语,有外国留学的人这两种语言就厉害了嘛,如果你在国内的话,你很难考这个。我的女儿,如果她到外国回来,我就要让她考这个了,考上这个海关了,因为里面我有一个兄弟在里面。”

清迈华人发现中国国安人员在清迈活动

清迈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华裔人士冯先生告诉本台,中国在泰国的影响力快速增加,甚至扩大到华人社区:“有个朋友,在他们小区里面,有一个公开身分的国安的人很高调的跟泰国警察和政府人员,有过很多来往。他的房子里面经常有在这边住的中国人出入。在这边生活很多年的朋友,他们还没有回国的时候,国内的国安就通过他们的亲戚朋友,通过家人联系上他们。希望他们回国后联系国安的人。这个朋友是云南人,联系他的国安是贵州的。”

冯先生说,这位朋友回云南之后,贵州国安立即联系他:“他们不敢公开直接拒绝国安,只能配合他(国安)说几句话,也不接受他的任务,也不敢反对。”

清迈陪读家长张小姐告诉本台,无论是在清迈陪读的学生家长,还是退休养老的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中方搜集个人信息的目标:“无论是在泰国陪读的学生家长,还是中资企业的员工或者在这边养老的,这些人里面肯定有主动的或被动的线人肯定不少,就是跟官方关系密切,甚至全编制的都可能有。”

张小姐说,在泰国华人圈,大部分人的国家观念逐渐淡薄,但也有很多华侨在各种场合表明自己倾向中国,并参加中国使领馆举办的活动,以中国人身分抱团。

记者:乾朗    责编:陈美华    网编:瑞哲

本文来源:RFA

分享到:
赞(0)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农村日报 » 移居桃花源:中国文化菁英清迈访谈录(十) 中国影响力日渐壮大 中泰文化交流与争议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