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四所大学助解放军研发军用卫星 分析:利用香港规避西方制裁

港四所大学助解放军研发军用卫星 分析:利用香港规避西方制裁

据美国国防情报局称,中国目前有499颗卫星在轨运行,这个数字是2019年的两倍多。




香港疑成中国军事新拓展基地。本台调查发现,香港至少4所大学与中国航天军工企业和学院紧密合作,甚至出现军事化趋势。香港政府亦投入数以百亿元计的预算,但是官方对相关投资金额只字不提。这包含了香港中文大学与“国星宇航”研发并成功发射的全球首颗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学卫星。有分析指出,近年来香港多次被揭发作为中国高科技与军事贸易的中转站,种种迹象反映香港已成为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新据点,协助中国突破西方制裁。

今年9月24日,香港中文大学首次设计和研发的低轨人造卫星“香港青年科创号”,由“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搭载,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这是首个由香港政府全力资助和参与建造的卫星,它宣称是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监测卫星。该卫星将用于探测香港及大湾区的环境和地理信息,并支持防灾和低空经济发展等国家政策。

不过,美国国防政策团体詹姆斯敦基金会(The Jamestown Foundation)副研究员张昆阳(Sunny Cheung)认为,该卫星背后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他说:“只要改造它就马上变成军用,因为它可以很精确地监视人、车,而(相机)级数是亚米级的精确度,达1米之内。这卫星可即时做不同分析、物件和图像辨认、可自行决定应追踪的对象。它有着更快的速度,对世界而言是突破。”

习近平鼓吹“军民融合”增强军事实力

中国民用科技与军事会出现紧密联系,主要源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大力支持军事建设,并于2015年全面推动“军民融合”(military-civil fusion,MCF)。“军民融合”迄今仍是重要国策之一,借由打破军民界限,实现军事和民用部门资源共享。例如近来重点发展的航天、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成为发展重点,这些技术既可商用,也能增强军事能力。被美国制裁的华为正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例子。

事实上,香港官方亦透露,前述的卫星项目,获中国国家航天局、国家科学技术部“指导”,而重点军工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和航天企业“成都国星宇航有限公司”(ADA Space)亦是研发主力。“国星宇航”被中国官方称为“民企”,但在2018年刚成立就获得政府和创投基金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并完成多项人工智能卫星任务,进入具“中国军工奥斯卡”之称的“军工榜”,成为“年度十大商业航太企业”之一。该企业曾在去年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的听证会上,被美国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国安高级研究员埃尔莎·卡尼亚(Elsa B. Kania)点名,卡尼亚称“国星宇航”因“军民融合”对美国造成威胁。

台湾国安专家:“军民融合”已延伸至香港

台湾国务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舒孝煌就此向本台分析表示,中国的“军民融合”似乎已延伸至香港。

他说:“因为国企太庞大了,就容易被盯住。所以借由民企方式、运用民间的创新力量,注入国企。最近有很多这样子的例子,就借用香港本身的优势,在香港设立一些公司,专门就帮忙从香港采购是不是会借由这可能性在香港,例如跟大学合作的机会,或是民企合作的机会,用作为一个突破口。”

本台翻阅了过去的资料发现,香港中文大学最早于2005年建立“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作为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香港基地。不过,该机构在近年来发展才变得活跃。去年11月,“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内容涵盖卫星星座建设、卫星数据共享交换等。

理大、科大、港大均协助研发军用侦察卫星

事实上,香港中文大学并非“军民融合”的单一例子(见表)。例如香港理工大学今年6月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嫦娥六号”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并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采样的创举”;该大学也于7月与“国星宇航”签署合作,拟建“香港理大与国星宇航遥感卫星技术联合实验室”,表明“共同推动以科研力量贡献国家发展”。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曾就此指出:“理大有超过30年航天科研工作经验,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参与国家航天任务的大学”。

前述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隶属于中国军工央企“航天科技集团”,在2022年遭到美国以意图窃取高科技为由制裁。

另外,香港科技大学与大陆商业民企“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2023年8月成功发射首颗地球观测卫星“雄彬一号”。“长光卫星技术”由吉林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出资成立,为“军民融合”的重点企业之一,亦是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研发商。今年6月,该公司被欧盟制裁,其被指责在俄乌战争中直接“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复合体”。

2020年7月,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Laboratory for Space Research,LSR)亦与中国航天集团旗下多间公司,研制并发射的“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

张昆阳:香港失去一国两制后积极配合国策

值得留意是,上述有关大学都有“遥感”卫星相关项目,而西方国家一直将中国的“遥感”系列卫星视为是中国军用侦察卫星。

“其实最讽刺的是,这些香港政府是知道的”,张昆阳表示,香港学术界在过去很少提及航天研究,直至香港失去“一国两制”后,才积极配合中国的国家策略,无视援助中共军工和制裁风险的问题。同时,也是自那时起,香港当局认为大学研究军事化,并为国家军事发展付出贡献是大势所趋,他说:“香港继续被中国利用、集资、累积技术、技术转移、吸纳科技人才等,这就是香港的价值。”

2018-01-26T093320Z_810169057_RC19F4B094D0_RTRMADP_3_HONGKONG-PROTESTS-STUDENTS.JPG
香港学术界在过去很少提及航天研究,直至香港失去“一国两制”后,才积极配合中国的国家策略;图为香港浸会大学校园。(路透社图)

舒孝煌:香港迟早被美国盯上

舒孝煌则指出,香港迟早被西方国家“盯上”。他说:“因为它现在借由大学或民间企业,借机会做一些突破的窗口,特别是像人工智能领域,绝对是需要民间的创新、投资、民间发展创意。如果香港这样消息传出来,迟早会被美国商务部盯上。就是它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中国设法突破美国贸易管制的漏洞。”

值得留意是,香港在2022年被北京改变选举制度后,港府投资中国创科成为施政重点,包括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投资了至少2000亿港元,不过有关账目仍未公开。

本台再分别向港府创科局和上述提及的大学查询投资金额。创科局仅表示,创科基金由1999年6月30日成立截至2024年8月底,已资助约7万6千个项目,总承担额约450亿元,但“并没有备存贵台查询的分项数字”。各大学中只有科大回复,表示科大与“长光卫星”只有去年一个卫星发射项目。

不过,有关港府的投资和大学的航天合作项目与大陆军工企业有关的相关问题,港府创科局和各大学均未有回应。

舒孝煌指出,中国对于增强高科技的军事实力的投资“不遗余力”,即使被西方国家连番制裁,仍会想尽方法达到目的。

中国掷万亿发展军民两用卫星 美智库忧2045年超越美国

中国虽然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但在人工智能、航天发展等涉及军事的投资却有增无减,用尽方法在中美太空竞争突围,而“军民融合”为近年来备受关注新招数。

2020年,具“中国版星链”之称的“千帆计划”推出,重点是通过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和“军民融合”,逐步将航天、国防、智慧城市等领域纳入计划,试图与美国“星链”(Starlink)竞争。尽管中国官方并无公布具体投资金额,但根据中国政府于2017年推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北京当局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逾1万亿元人民币来发展人工智能,并将人工智能视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本月初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投入的科研经费逾3.3万亿元人民币,年增8.4%;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5%,比去年提高0.09%。目前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中国在航天领域与美国争霸

单是在航天方面,中国去年在“商业航太领域”新增企业数量就超过11万间,比前一年激增了近30%,可以推估今年中国的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此外,中国的卫星数量在过去3年内大幅增加了1千颗,目前数量仅次于美国。北京当局的目标是未来10年发射超过1万颗的卫星,以此和美国竞逐在太空的领导地位。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千多亿元突破至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超2.3万亿元。

专门研究国防军备的美国华盛顿智库兰德公司(RAND)就此研究评估,中国在太空与军事相关的技术专利总数,已于2018年开始超越美国。中国部署新系统的速度比美国快5到6倍,这皆因零件和设备价格相对低廉,在中国,仅花1美元就可买到在美国花20美元才能买到的设备。这项研究也警告,中国已迅速崛起,预计到2030年,每年的研发开支会比美国多2千亿美元,中国最快会在2045年超越美国。

据美国国防情报局称,中国目前有499颗卫星在轨运行,这个数字是2019年的两倍多。中国还正在开发间谍气球和高超音速导弹,主攻情报收集。

不少美国航天和军事专家,包括美国太空总署(NASA)局长比尔(Bill Nelson)都指出,中国通过利用民用项目增强其太空实力,并且掩盖军事目标,西方国家须保持警惕。对此,中国政府、党媒《人民日报》、和中国官媒《新华社》等纷强烈反驳指“纯属抹黑”。

本文来源:RFA

分享到:
赞(0)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农村日报 » 港四所大学助解放军研发军用卫星 分析:利用香港规避西方制裁